舆论关注24岁以下青年失业率首破20%,为何青年失业率逆势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就业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
4月份,16—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0.4%。这一数据可能使得当前青年群体对政府帮扶就业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质疑,导致公信力下降,同时青年失业率上升或使负面情绪不断聚积,影响青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
当前舆情概况
一是媒体分析指出青年群体自身水平欠缺或是心态导致失业率上升。“中国新闻周刊”5月15日发文称,从世界范围来看,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青年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足或者存在短板、青年人在由学生向劳动者身份转变的过程中缺少求职、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学校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同市场需求方面存在差异。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赵伟认为相较于高校毕业生,低学历青年人数更多或是拖累当前青年失业率的重要因素。根据“DT财经”5月1日《2022年疫情影响报告》,“大城市”“大厂”“努力”“成功”在年轻人心中的重要性在疫情后都有明显的下降。后疫情时代下,就业形势严峻,青年群体求稳心态凸显,更多毕业生转向考研、考编,而部分失利考生往往为了保留应届身份选择暂缓就业。
二是多重社会因素导致就业市场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交织。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赵忠指出经济周期对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差异化影响,在经济衰退初期,企业因减少生产规模而裁剪掉部分非核心员工,其中青年员工居多,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为扩大生产,也往往选择更多有经验的员工。“新京报”于4月20日称人口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结构性因素也是问题的关键。5月14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刨除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青少年失业率已经是一个中长期问题。究其原因,青年失业率走高恰恰说明岗位的供给出现问题。岗位供给下滑本质还是由于经济增长不达预期造成的。此外,5月12日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指出技能错配和偏好错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三是希望政府“下大力气”以缓和失业率上升趋势。“风声”5月17日发表评论,对政府提出购买“就业服务”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措施予以肯定,但同时提出还需要克服一个“堵点”,应放松大学毕业生注册登记社会组织的条件;同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均表示提振青年就业率,需更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量毕业生还是要去企业工作,尤其是要到民营企业去”、“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就业大局的基本盘。”发布于新浪网的“马进彪时评栏目”则指出减少失业率重要的一点是实现正常退休,将岗位空出来,供青年人工作。5月16日,今日头条网民“勇敢的鑫616”表示“鼓励提前退休,把岗位让给年轻人。”
四是中国网民对此现象态度不一。部分网民认为失业率数据不准确,5月17日微博网民“黄三的投资笔记”认为“青年失业率数字失真严重”;微博网民“迷情岁月2010”指出统计局未把农业户口计算在内,整体失业率应更高。同时有部分网民对此现象进行理智分析并持乐观态度,在@胡锡进关于失业率上升的微博评论中,“影评人卞晓京”留言“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经济复苏尤其本身的规律,很多时候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微博网民“腊腊0110”认为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特别是服务业持续好转,加之稳就业政策显效,就业形势有望总体稳定。另外部分网民对此现象表示担忧,不少网民发帖表示,“现在找工作可太难了”,5月18日今日头条网民“墨慕慕”认为“工作岗位数量不增长,博士也得送外卖”;微博网民“文江67”称“中国青年失业率如此之高,社会稳定堪忧”。同日在#我国经济恢复增长态势明显#的话题下,在部分网民的转发评论中可见对内容的质疑以及发表讽刺言论。
五是虽然目前青年失业率上升,但正趋于正向发展。中国证券网引述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判断,中国经济处于疫情后的复苏阶段,国内消费和投资在温和复苏进程当中,在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内生动力逐渐提升环境下,“中国经济不会陷入通货紧缩局面。”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下阶段,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特别是服务业持续好转,加之稳就业政策显效,就业形势有望总体稳定。对于青年人就业难的问题,相关部门目前也在积极出台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相信随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青年人就业形势也会逐步改善。”
二
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一是青年群体衍生出反叛文化,社会中聚积负面情绪,恐危害青年群体身体健康。自去年“小镇做题家”一词引爆网络到今年年初出现的“孔乙己文学”“鼠鼠文学”等,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出现自嘲、调侃等词汇。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透露出青年群体的无奈,对现实中没有太多选择的一种心理安抚。此外,在疫情封控期间,青年群众中出现“宿舍小狗”“发疯文学”等网络传播迷因,这一现象正是当前青年群体在面临的结构性压力下的真实情绪写照。其中还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诞生于网络的文化现象蔓延到线下的风险,出现线下群体聚集,寻求安慰的群体集聚行为,影响社会秩序。更甚有媒体报道,因未能成功考编“上岸”而患精神分裂,因此亟需关注当下社会结构性压力所对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二是青年群体对国家政策缺乏信心或导致公信力下降。中国在应对疫情时为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在经济方面做出取舍,其中不少行业遭受重创,停产停工,导致青年人就业市场需求骤减。与此同时一些毕业生的就业计划被打乱,使得本就不明朗的就业形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尚未找到工作以及被辞退的青年群体中可能会出现对政府决策的质疑,质疑政府在提高青年就业率的不作为,乃至出现对我国三年“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所影响到的经济下降的抱怨情绪。
三是青年失业率上升,或导致啃老现象加剧,“全职儿女”增多。近半年来,“全职儿女”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职业”之一。在豆瓣“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小组的介绍中,“全职儿女”,是一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不少媒体对“全职儿女”是否在啃老做出探讨。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便是青年失业率的提高。由于父母能够给予自身经济及生活保障,容易削弱青年个人独立生存、承担责任的能力;在婚恋成本上涨、压力倍增的时代,青年“啃老”的选择也会削弱他们生儿育女的意愿。
三
对策建议
一是政府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提供更多岗位和实习机会。当前国内经济正持续恢复,稳就业政策显效,对于青年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部门应与企业联手,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情况下,出台帮扶政策,助力企业的发展,以经济活动修复带动就业需求增多。与此同时,鼓励恢复活力的企业向社会开放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实习机会,向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偏重于理论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可能占比较少,导致有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遭碰壁。因此,为提高青年就业率,各大高校可以学生尽早提供职业规划课程、求职技能培训、求职讲座等;主动邀请各地中小企业进校园开展招聘会,可在现场开设简历修改、问题答疑等咨询服务,最大化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除了技能培训外,相应的心理辅导也需重视,定期听取青年群体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助力青年群体的职业发展。
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帮助年轻就业者减轻经济负担,重拾就业信心。对于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可能面临找工作期间的一系列开销压力,各地政府为吸纳人才应给予此类群体一定的经济保障,提供三天免费的租住服务,定期给予适量就业补贴等;对于准备创业的群体,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后提供资金支持;而对部分失业群体,应提供失业保险,进行就业帮扶,使其对就业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