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 海外游学受热捧,盛世难掩市场乱象

近日,一则“父母花4万让孩子出国游学”的新闻不断刷屏,引发社会关注,关于“出国游学”成为不少家长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报告基于博约大数据平台,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时间趋势、站点分布、媒体类型、舆论观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舆情的研判和分析总结。

教育舆情| 海外游学受热捧,盛世难掩市场乱象

近日,一则“父母花4万让孩子出国游学”的新闻不断刷屏,引发社会关注,关于“出国游学”成为不少家长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报告基于博约大数据平台,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时间趋势、站点分布、媒体类型、舆论观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舆情的研判和分析总结


事件回顾

7月25日,一篇标题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自媒体热传。

8月15日,中国新闻网报道称上海一女士带孩子出国游学,14天花费14万。

8月18日,长江日报报道称武汉一父母花4万送孩子逛美国大学,却只在门口拍了合影照。

8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称清华一女硕士海外游学遇到纠纷,花费2.5万却换来“流落街头”。

舆情概述

舆情时间趋势

图片1


图1 时间趋势图

“海外游学系列事件”舆情数量总体呈波浪形趋势。从舆情走势及驱动事件看,8月15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新闻“14天14万!不能承受的暑假之重”,开始在网上引发关注,到达第一个舆情高峰。8月18日,长江日报报道新闻“花4万让孩子出国游学 结果只在校门口拍了照”,到达第二个舆情高峰。8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新闻“清华女硕士暑期海外游学遇纠纷”,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结合该事件的性质和热度,初步判断该事件的舆情态势会在近期逐渐走弱,但仍会有一定量的信息出现。

站点分布统计

图片2

图2 站点分布统计

从媒体报道来看,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报道。东方网、大众网、汉丰网等地方主流新媒体也对此保持了关注。


媒体类型统计

图片3


图3 媒体类型统计图

根据博约大数据平台实时数据监测显示,截至8月22日,共有相关舆情信息2577条。在报道媒介上,新闻信息占比最多,约占91.25%;电子报刊信息次之,为5.12%;微博信息量占比为1.41%。


(四)字符云图

图片4



图4 字符云图

从字符云图中可以看出,“出国游学”、“游学市场”、“游学机构”、“游学乱象”等均是讨论的焦点。

舆论观点

媒体观点

1.关注游学内容

长江日报:花4万让孩子出国游学 结果只在校门口拍了照

澎湃新闻:武汉一学生参加14天美国游学团花费4万 实际却是走马观花

2.聚焦游学乱象

金羊网:天价海外游学走红,潜藏何种利益链

中国经济网:我国游学市场服务不健全 出境游学沦为噱头

海南日报:"海外游学"岂能沦为牟利工具

3.反思假期游学

中国新闻网:“天价暑假”成家长不能承受之重 花费不等于意义

中国教育报:不必把海外游学炒成教育“刚需”

中国青年报:攀比式暑期游反而会窄化孩子的视野

4.警惕游学陷阱

山西日报:出境游学 处处留心皆学问

中国青年报:清华女硕士暑期海外游学“噩梦”

大V观点

1.揭露游学乱象

@纸上速评(微博时事帐号 头条文章作者 粉丝18万):国内报价高昂的游学团,国外却以极低的成本包给地接,层层扒皮无底线,小孩子最好骗。免费随行的老师反客为主,为满足购物欲把孩子抛在快餐店消磨时间。游学就是骗钱之旅,多金家庭却趋之若鹜,只为一张炫耀的照片。

@美东侨报(美国《侨报》官方微博 粉丝211万):学校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组织价格高昂的暑期游学?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

2.反思烧钱教育

@儿童教育微课堂(微博育儿视频帐号 粉丝11万):暑假过半,各种烧钱的旅行团、夏令营、暑期班还在继续,可是有哪些家长认真的思考过,真正的“富养”是什么?

@人民日报评论(人民日报评论官方微博 粉丝165万):海外游学热,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能感受世界名校的氛围,形成国际视野。然而,其中也不乏盲目跟风者,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更应该注重孩子价值观和学习观的引导,回归教育本意。而对于规模渐盛的海外游学市场,也需要有相应的监管确保家长和学生的消费权益。

(3)为孩子花费要合理

@车市观察V(资深汽车达人 微博签约自媒体 粉丝137万):14天,14万!确实不少,孩子花费要量力而为,否则大人有压力,小孩子心理也会有想法。出国留学,各种培训班,游乐场等,力所能及吧,哪也不去,在小区里面玩耍,只要快乐就好。熊孩纸,赶紧回家了。

专家观点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每年夏天都能见到海外游学、各种主题的天价夏令营、暑期班的报道,这其中固然有媒体周期性新闻热点,也不乏相关营销机构等幕后推手。家长应对此理性看待,对于选择多少钱的出游、报班,则应量力而行。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爱和时间上的付出比金钱的付出更重要。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暑期生活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出发,遵循适度原则,暑期生活的主导者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培训机构。对孩子更有意义的假期生活,应当是父母多花时间陪伴,这是花钱最少,却收获最大的。

网友观点

1.认为游学增长见识

@大魔王涂紫:知足吧,小孩子这么小出去见识一下也不错,别老想着学学学非要学出来什么,现在才这么点就玩吧。

@徐弈棋:孩子出点见见世面没什么不好的。

2.要尊重孩子诉求

@河江海湖洋:现实中更多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投入过多财力和精力,反倒成了孩子成长的“负能量”:令子女“压力山大”。尊重孩子的诉求,因材施教,既是合理的教育投入,更是科学的教育方式。

@不知你在何方:现在那是学生之间的比拼,更像是家长的较劲,孩子是执行者,有些并不觉得是为自己学,如果这样,那学习效果能好到哪。

3.指出游学乱象

@我爱夏利:这种所谓游学就是利用家长某种毫无意义滴心理忽悠孩子们去高价旅游,一般还顺便免费带一两个老师。

@骊山夜语-:现在好多中介机构,游学机构的人自称老师,实际上根本担不起这个称号,像这种,完全就是奸商顶着个老师的头衔死敛财,实际上根本不关心学生的权益和人身安全。

4.认为游与学功能错位

@读书小儿郎:那种只注重形式的海外游学仅仅是举办者赚钱的手段,巨大的花费和实际效果风马牛不相及。就像国人的旅游不是下马观花,而是跑马观花,每到一处,拍几张照片,说明其到此一游,有什么人文长进?有什么身心娱悦?简直就是个笑话!

四、舆情点评

1.中国式游学引发社会争议

游学是指离开自己当前熟悉的环境,到另外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一种新兴的复合类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在欧美国家游学已经有了60多年的历史,发展为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往往被认作为体验教育。舶来的游学一经和中国结合,便演化成了一个具有本土色彩的“中国式游学”。本来,游学寓学于游、寓教于乐,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可以算是一种放松的学习方式。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一些游学产品明显“游”大于“学”,部分教育机构打着“游学”的幌子,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地到不同国家的知名学校体验感受,成为传统旅游的“变体”,让海外游学变了质、变了味。

2.海外游学沦为牟利工具

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国际游学逐渐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刚性教育投资。虽然游学价格动辄数万,由于是学校组织,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长,为了孩子融入集体,也咬着牙勉为其难。也因此,各大旅行社、培训机构、留学机构都想从游学市场中分一杯羹,纷纷推出以戏剧、NASA航天、艺术、体育、航海等为噱头的海外游学产品。尤为甚者,为了能够吸引和说服更多家长为孩子“掏腰包”,有的游学机构打出如与美国航天局NASA合办的航天主题游学夏令营,费用更是达到了4万元/人。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海外游学热的背后,掺杂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瓜葛,境外市场的欺骗获利、旅游团体的搭车收费、推荐老师的不菲回扣、中介机构的巨额利润等可谓“雁过拔毛”。

3.游学市场秩序亟待规范

要真正实现游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目前还有赖于多方监管。境外游学组织方目前并没有专门的资质认证,从监管的主体来看,主要由工商和旅游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基本没有介入;游学机构和从业者的资质审查及游学内容等,大都处于无人监管状态。由于行业规范不够清晰,资质认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监管方面出现缺位,自然会滋生夸大宣传、责任意识不强、收费超出家长心理价位等问题。因此,在规范监管方面,教育部门、工商和旅游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另外,家长们也要有对游学的客观认识与理性选择。即使选择了,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签订游学协议前,家长应事先向当地有关部门确认负责此次国外游学的旅行社是否具有承办出境游的相关资质,要是没有,就应该向游学机构提议更换旅行社,并采取向有关部门举报等措施。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产品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zxl@boryou.com      zcb@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45-17:45,节假日休息

QR co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