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考公难道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舆情聚焦 | “不孝有三 不考公为大”? “后疫情时代”的就业现实思考
错综复杂的2020年即将结束,经济专家用“疫情、衰退、动荡”归纳今年世界经济形势的三大关键词。受疫情波动影响,就业市场不景气、不安的情绪在社会蔓延——企业招聘收窄,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却有增无减。根据今年年初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38.73%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考公务员。
此前《南风窗》发布专题文章《不孝有三,不考公为大》,深刻揭露了老一辈与年轻一代就业观的冲突。疫情中,多少企业受到冲击影响关门、多少满怀梦想的年轻人梦碎2020…这些对尚处在择业路口的众多待就业青年来说,都忍不住在心中打起一个大大的问号:后疫情时代,考公难道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不是正在考公,就是在考公的路上——在这个过程中,“大环境太不友好了”是频频被提及的一句话。换言之,过去构成年轻人职业憧憬的元素正在消失,年轻人的价值排序悄然位移。
疫情的爆发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多数企业在运营面临风险的情况下开始裁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3月16日公布的数据,1-2月中国失业率达到6.2%。这意味着原先承载着年轻人职业憧憬的职位大幅度减少,对这种行业寒冬气氛感受最为明显的,莫过于身处互联网行业中的从业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敢拼”“奉献”是年轻人追捧的互联网企业文化关键词,互联网大厂寄托着年轻人相较于“稳定体面铁饭碗”下的另一种理想化的工作状态:高薪、自由、与一切时代的新事物无缝接轨。疫情刺激下互联网行业的式微击碎了年轻人“非互联网大厂不进”的职业梦想。
在各行各业持续蔓延内卷化焦虑下,公务员的“优越性”逐渐显现——编制内工作受人尊敬、稳定待遇好、拥有无形的权利,并且能够实现“旱涝保收”。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倒逼年轻人做出选择,既然职业憧憬几近消失殆尽,对于专业更偏向于“万金油”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在体制内外薪资水平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他们会倾向于向相对规律且稳定的体制内靠拢。
为解决受疫情影响的就业问题,2020年国家扩大各类考试招考名额。根据9月28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数据,截至9月1日,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政策性岗位吸纳280多万毕业生就业,比去年同期增加70多万。乍看之下,这种疫情扩招红利是双赢局面,从考公者的角度看,今年机不可失,疫情之下国家兜底,各地基层公务员扩招,无形中提高了上岸几率;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丰富就业形态,引导基层就业的手段,公务员岗位尤其是乡镇公务员,本身就承担着分散基层就业压力的职能。
然而在全国各地扩招的背后,相伴而生的“就业恐慌”也在源源不断的被制造出来,扩招行为潜在地传达着一种暗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经济大环境岌岌可危。
而每年的毕业季,媒体似乎也在“推波助澜”:“史上最低毕业生签约率”“最难毕业季”“毕业生数量近年最多”……此类“重量消息”铺天盖地,在招聘季时频频现身各大媒体。在扩招的“隐形”暗示和媒体“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刻意渲染双重夹击下,年轻人对就业环境判断愈发消极,就业市场上空弥漫着“恐慌”气息。
但是无论“就业恐慌”以何种方式被制造出来,都对就业市场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应届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压缩择业观,产生大量涌入体制内寻求庇护的局面,也会使用人企业产生错觉导致继续观望,对企业和人才的适配造成阻碍。
国家统计局10月发布了中国经济的最新状况,数据显示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经济形势向好态势明显。在这样积极的经济信号下,对那些持“就业消极观”的年轻人来说,是时候该摒弃一些外部噪音,重新正视就业环境,作出合理的就业判断。
2021年的国考已经落下帷幕,本次国考中,最受欢迎的岗位来自广东东莞,一个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业务科室一级科员的职位,其竞争比达到了3334:1,一个普通业务调查科员的基础岗位有3000多人报考,引发社会热议。
年轻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往前走是几乎渺茫的上岸机会;往后是已经失去的应届生身份以及毕业后几年忙于考公而毫无增长的工作经验。
在考公大军中,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考公理由非常“单纯”:稳定体面,比打工强。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读书做官的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只要做上官一切都会有的,年轻人对体制普遍有一种内在的体认和尊重。
在这样单一就业观下,他们迫切地想要奔赴的“岸上”,可能是另外一个困境。在豆瓣和知乎上,“欧洲归来进体制内一个月几千元意义何在?”“花几年的时间考上公务员现在想跳出去还来得及吗”等问题屡见不鲜,相对微薄的工资,因用不上专业知识而产生的无价值感和空虚感都显示了公务员群体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精神内耗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应以青年为主,是支持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青年的就业观,历来是社会风气变化最为灵敏的感应器,折射出的是社会大环境与青年成才观念的变化。但是近年来,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生面临着新旧就业观念的冲击碰撞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向,就业观正不断走向复杂化和矛盾化。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工作岗位也日益呈现多元化,与体制内稳定的工作相比,引导青年树立追求更多的人生历练以及能力提升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多元的就业观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形势的发展,并统筹人社、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协同发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毕业生建立多元就业观完成充分就业创业。可以结合人社局强化就业育人实效,落实到各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政策形势讲座、榜样示范引领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其次,还应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组织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公益直播课、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等等。各地各高校要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和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
从高校的当前情况看,毕业生们主要的就业渠道只有参加招聘会、网上投递简历、熟人介绍、学校推荐等。学生在择业和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专业的培训机会太少,对此,劳动就业部门可以从宏观方面建立就业配套的服务体系,在培训方面给予人力和资金支持,借助专业培训引导青年人正视“公考热”根据社会发展情况、根据个人职业规划作出人生选择。